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厅局和上海市贸促会共同主办的EDRR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将于2025年5月13-1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本届EDRR博览会聚焦“大安全 大应急”,设置六大展区:安全应急创新展区、应急防灾减灾展区、综合救援装备展区(新设立“航 空应急救援”、“水域应急救援”和“应急机器人”专区)、安全防护产品展区、安全产业服务展区、安全科普宣传展区。此外,本届博览会将携手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合作引入zui具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品牌之一——国际安防设备及技术展览会(Intersec)落地上海,共同聚焦“社会公共安全”,进一步促进安全应急产业国际合作。
EDRR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局(厅)联合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以“高水平安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进一步升级平台、链接中外、助推发展,致力为中外主体打造一个集展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产品技术及相关服务,开展产业交流及国际协作,用户体验及商贸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西藏地震救援新突破:科技的全方位助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6.8级地震袭击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刹那间,地动山摇,诸多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众多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1月9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截至9日上午6点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受灾群众人数达6.15万名。这场地震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对救援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严峻的挑战。
在此次抗震救灾的艰难征程中,科技类设备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力量,宛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救援行动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们跨越了复杂恶劣的地理环境阻碍,突破了信息沟通的重重困难,在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抢险救灾的各个环节发挥关键效能。接下来一起深入了解下那些在这场地震救援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各类科技设备。
运输类设备:开启抗震抢险的快速通道
运-20,这款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无疑是此次救援行动中的明星。凭借其强大的载重能力和超长的远航程,能够一次性搭载大量的救灾物资,从食品、饮用水、药品,到帐篷、棉被等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确保受灾群众在灾后第 一时间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它还能承载众多专 业救援人员,以zui快的速度奔赴灾区一线。并且,运 - 20 在空中还能充当临时指挥所,为地面救援工作提供精 准、高效的指挥调度,让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直 - 8L、直 - 20 和米 - 171 系列直升机则化身灵活敏捷的 “空中救护车”,能够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中穿梭自如,迅速抵达那些交通受阻、道路断绝的偏远受灾区域。一旦发现重伤员,便能立即将其吊运或搭载,快速转运至后方具备完善医疗条件的医院,为伤员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这些直升机还承担起运输小型救援设备的重任,如急救箱、便携式生命探测仪等,保障一线救援人员随时拥有所需工具。
重型直升机米 - 26 系列则像是“空中大力士”,可以像一位大力士般轻松吊起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机械设备,将其精 准投放到灾区的关键位置。
正是这些运输类设备协同发力,才使得灾区与外界紧密相连,让救援力量、物资能够顺畅无阻地流动,为抗震救灾的zui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侦测通信设备:点亮抗震救灾的信息之光
受地震影响,灾区的通信网络受到重创,通信基站倒塌,地下光缆被地裂扯断,灾区就此与外界断联,这时各类通信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翼龙-2无人机在灾区率先出动,化身“空中基站”,通过整合公网与专网、宽带与窄带通信技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覆盖,有效解决灾区 “三断” 通信难题,恢复灾区内的通信信号,保障受灾群众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救援人员之间的通信畅通,为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这款无人机还搭载先进的侦查设备,如雷达、可见光、红外多模态的数据融合分析系统,对灾区的地形地貌、房屋损毁、道路塌方等情况进行详细侦查,并将实时画面和数据回传至指挥中心,为救援工作方案制定、兵力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卫星电 话凭借其覆盖范围广、通信能力强也被广泛应用于救援过程。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主要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电 话,是基于中国天通一号卫星研制的移动通信系统,由深圳星联天通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终端的研发、生产等工作,中国电信负责民用系统的建设、运营和推广。在灾区可迅速开通卫星移动语音及位置上报业务,实现前后方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让救援人员以及受灾群众与外界能够进行语音通信。
西藏地震发生后,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给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进而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措施做出了贡献。
地震发生当天,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高分一号 03 卫星等多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第 一时间提供了灾情信息,如定日县震后影像图,识别了部分建筑物破坏现象和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特征。
正是这些侦测与通信设备默契配合,为抗震救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救援行动得以精 准、高效地持续推进。
搜索与救援装备:废墟中的希望曙光
生命探测仪作为地震救援中的关键设备,凭借其内置的高精度声波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功能,能够敏锐捕捉到废墟下被困人员发出的极其微弱的声音信号并探测到人体自身散发的红外热辐射,让救援人员大致确定被困者所处方位,缩小搜索范围,为救援抢得先机。
部分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还具备多模态融合探测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声波或红外探测,而是将多种探测方式有机结合。比如,同时运用微波探测与震动感应,全方位、无死角地感知废墟下的生命迹象。这种多管齐下的探测模式,进一步降低了漏检的风险,确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存活的生命,为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例如,在这次西藏灾区救援中,中南大学教授梁步阁捐赠了3台雷达探测增强型生命探测仪,在灾害现场的强噪音背景下也可接收废墟下5至30米内肢体运动、呼吸心跳等人体目标回波;无锡蓝天救援队携带了1台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和2台蛇眼探测仪,音视频探测仪可与伤者进行对话,传输声音,蛇眼探测仪360度头部转动,可进入更狭小空间进行探测,适用于缝隙和狭小空间搜索。
破拆装备则化身钢铁力士,液压破拆钳、电动切割机等在倒塌建筑的残骸中大展身手。在钢筋交错的灾区救援现场,液压钳体积不大,但通过液压原理,能轻松把粗硬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医疗与后勤保障:筑牢生命守护的后盾
医疗保障方面,野战医院率先建立,实际上就是可移动的医院,主要用于战时在战场上紧急救治伤员,也可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伤员的临时救治。一般由军用帐篷和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手术台等组成,同样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以及放射科、检验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各类先进急救设备也迅速就位,专 业医疗团队严阵以待。从能在关键时刻重启心脏律动的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到装满常用药品、绷带等物资的急救箱,再到便捷高效的担架,层层接力,为伤员抢得生机,给予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抚慰。
后勤保障同样功不可没。高山救援帐篷在寒风中屹立不倒,为疲惫的人们遮风挡雨;发电设备持续轰鸣,输送着珍贵的电力,让医疗设施、通信器材正常运转;一车车应急食品、饮用水以及温暖的棉衣被及时送达,满足受灾群众zui基本的生活所需。
写在zui后
西藏地震发生后,在恢复灾区通讯、勘察和评估震区灾情、打通运输通道、搜救遇难者生命、拆除灾区危房、监控灾情发展和余震、运送救灾物资和伤员等工作中,许多高新技术及其相应的产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zui后,在这片被地震惊扰的雪域高原上,大家都心系西藏灾区。愿每一位受灾同胞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力量,在科技助力、各方支援下,早日重建家园。希望伤痛渐远,笑容重回,扎西德勒,未来平安顺遂。